家庭关系论(三):孝道争议与儿女义务
2024-01-11 00:34:4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孝道争议与儿女义务

——家庭关系论(三)

文/老庄友华

       

01

自五四运动以来,批判旧伦理旧道德,一直都是将孝道作为头号标靶。而且这些批判,也不是全无道理。

在传统价值体系中,孝是最高道德:“百善孝为先”。古人将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”合称“人生八德”。从大汉王朝开始独尊儒术,推崇三纲五常、孝治天下。直到近代民国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,依然高举着“八德”的旗帜。

历代王朝将“孝”无限拔高,并与“忠”刻意混淆,就是需要臣民以国为家、大孝至忠,需要严苛的礼法,来维护至上的皇权。在家国不分、等级森严的环境中,天下百姓就如君主的子孙,唯有恭顺臣服、顶礼膜拜。

孝道的上尊下卑,与现代的自由平等,显然格格不入。但将孝道与政治捆绑,只是皇家专制集权的手段。权力来自上级任命,才是秦制下政治伦理的实质。对政治之孝与生活之孝如果不作区分、同样批判,并不是没有问题。

“孝”字,古人解为“子承老也”。这种长幼有序,正是农耕时代家庭以至社会稳固的基础。父母终将老去、成为离不开儿女照顾的弱者。孝顺又是一种人类独有、牲畜并无的情感。也可以说,子孝不比父慈,不是源于人性深处,没有那么强烈和稳固,子女并不容易爱父母胜过爱自己。

民间有道是:“娘有儿心,儿无良心!”

慈禧也曾作诗云:“可怜天下父母心!”

人性无约束,兽性就泛滥。这就要由道德权威来硬性规范,要靠官府权力来强势维稳。孝道的重点,在于约束晚辈的思想与行为;各种伦理道德,主要还是防范人性使然的乱作为或不作为。而“食色性也”之类,人民群众的自觉性比较高,也就不劳官方强制推行了。

道德楷模古来多。早于雷锋同志近千年,国人就立起了“二十四孝”的牌坊。其中的老莱子,还是俺家乡的先贤。但七十多岁的老人家,亲自出演“斑衣娱亲”,真有必要、真值得推崇么?还有那些“埋儿奉母”“恣蚊饱血”之类,完全不是正常人应该做、做得到的事,而且肯定也违背了孔孟的本意。

规范人伦秩序的初心,大概不能算错。但标杆竖得太高,附加内容太多,人们就做不到,要做只能作假。结果是连累到儒家被批为伪君子、假道学。

02

批判孔孟之道,高度契合了革命教义,在改开之前也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。早在近二百年前,那份轰动世界的《宣言》,就已石破天惊地宣示:“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!”

在时代大潮中,孝子贤孙、温良恭俭让之类,都翻转成为腐朽的旧文化,广大群众誓言将其批倒批臭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如今反传统人多势众,奇怪吗?

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,不是没有正当性必要性。但不管反对或支持,首先都要尊重事实。许多人爱拿西方文化批孝道,可是看看《圣经》十戒,排在不可杀人、偷盗等戒律之前的,分明就有“不可对父母不孝。”

不知批判者想没想过:一个失去道德约束的族群,能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?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,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取代传统文化,成为国人广泛接受的伦理规范?孝道固然含有统治者、腐儒们的诸多扭曲异化,是不是也还存在合乎天理人道的内核?

传统文化不应该、也不可能全都清除掉,只能采取扬弃、保守的态度。时代不同了,孝道的内涵应当更新。孝道的说法要是嫌不中听,改说爱或感恩之类也行。唯有儿女对于父母的那份孝心,是绝不应当缺失的。

儒家讲仁者爱人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这样的同理心有错吗?我看不仅没有错,称之为普适价值也不为过。

现代文明推崇博爱,这样的广博之爱,难道就不该分享给父母?我看不仅要给,还应该给得更多一些。

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。一个人从诞生到成长的全过程,接受的最大恩惠,无疑来自父母的慈爱。古人将遵行孝道,作为对父母养育的一种回报。但儿女的成年,意味着父母趋向衰老、余年不多,是以常有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之悲。

有人说:对父母都不好的人,不可能对别的人真好。我相信对父母的态度,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。俺对不孝的孽子,向来是避之唯恐不远。

《诗经》在华夏人文的源头,汇集了纯朴的初心、真挚的情感。年轻时不解其中味,现在静心读读,确实很优美很感人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……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!”

03

《百度》将“孝顺”定义为: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。一位事业有成的同龄朋友,少小丧父,成年后尽心孝母,闲聊中曾多次说起:孝顺孝顺,顺就是孝,对老人最好的孝,就是从精神到物质都尽可能顺着。

现代版的孝顺,并非儿女的工作生活还要听从父母之命,而是晚辈不要干涉老人的生活意愿。这与批判者所谓“道德绑架”,大概至少还差着八杆子远吧?

长辈对于家庭和社会,大都尽过了责任,而且习性固定,来日无多,就该活得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,但求少留遗憾。衰老是一个很悲哀、更无奈的过程,我能想象最可怕的老去,就是头脑还清楚,但行为能力逐渐丧失,直至完全身不由己。暮年余生,生活上要靠照顾,精神上更需慰藉……

老年人自尊心脆弱,需要起码的尊重。他们虽然也被称为“老小孩”,但晚辈不能真拿爹妈当孩子来“管”,即使出于善意的“为你好”,也不构成让老人“听话”的理由。儿女对父母可以劝说,然而既无道理、更没权力施以说教、责难甚至强迫。

老年人更害怕孤独,盼望儿女的陪伴。问题是父母越老,两代人的共同语言就会越少。许多儿女对于父母,尽力奉养并非难事,最难的还是真尽心、多陪伴。当年,李春波唱出的《一封家书》,还有春晚的一曲《常回家看看》,都曾响彻中国、感动大众。

孔子的“色难”说,有人称为孝的最高境界。孔老师曾如是回答子夏问孝:对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,才是最难的!仅仅是有了事情,儿女替父母去做,有了酒饭让父母来吃,这样难道就能算孝吗?孔子说的是,对父母最好的孝顺,不止要赡养,更还要尊敬。细想这“色难”说,要惊叹的不止是古人的通透,更有几千年不变的人性。

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、道德观念,都在持续地变化更新。古人加诸儿女的许多高标准严要求,今天大概既做不到、也没必要。但是文明社会,终究不能缺失儿女义务的底线。惜乎这条底线,迄今未见形成深入人心的社会共识。现实还要由法律来规定儿女赡养父母的义务,当喜还是堪悲?

04

关于孝道的起点,儒家的答案很简单,就是做好你自己——要让自己身体健康、生活顺遂,别让你爹妈跟着操心捉急。

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”大儒朱熹释其意为:父母爱子,无所不至,时常忧虑孩子患病。子女若能体会这份苦心,守护好自己的身体,就是孝。儒家经典《孝经》有云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

孝道于今何在?大概唯有批判者心底,才会存在厚重的堆积。生活的真实,却早已是坑爹成风、啃老成族,各种二代争相高调炫富,许多孽子为了钱财,竟能打骂以至杀害父母……这种种忤逆不孝的空前泛滥,莫非说明孝道的流毒依旧太深太广,还需要深揭狠批?

有学者分析,现在的城市里,有30%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,65%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,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“第一杀手”。当然,啃老的盛行,不能全怪年轻人不努力,总体还是成因复杂的社会现象,这既涉及就业、收入、物价及社会保障等等问题,也因为中国相比西方,年轻人的独立性没那么强,与父母在经济上也没划得那么清。

成年儿女不是不能接受、以至要求父母帮助,只是也要适可而止,懂得珍惜感恩。啃老毕竟不是什么理所当然、天经地义的光彩事。父母不存在需要赎回的原罪、尚未还清的欠帐,不应该承担无限责任……但也有些晚辈,只管自己“需要”,不顾长辈财力与观念的“可能”,索取得心安理得、没完没了。自以为啃老成果比不上别人,还会不满足不满意,甚至怨天尤人、上火发飙……

遇事责怪别人,抱怨长辈,要算一种恶习,并会妨碍自己认清真相、总结经验教训。古人说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,就是将出现问题,检讨自己还是埋怨别人,作为划分人品人格的标准。

人生的漫漫长路,不应当也不可能长期依赖父母,终归只能靠自己,先自给自足,再自强自立。有幸生而为人,总该尽力活出个人样子,少点遗憾与惭愧吧。

05

儒家推崇的孝道,不止限于亲情关系,更是人生德行的根基:“人之行莫大于孝”。孔子讲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孟子讲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说的都是传承父母的意愿,走好自己的人生路。

蔡元培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教育家、革命家、北大校长,其《中国人的修养》一书,对孝道有专章阐述:不遵守孝道,其他品行都失去了意义。因为人的行为规范以孝为最大、最重要。用孝侍奉长辈,就会懂得服从;以孝对待朋友,就会懂得诚信,“苟于凡事皆推孝亲之心以行之,则道德即由是而完。”

孝道的终极目标,在于自我德行的修为,人生价值的实现,包括对于家族乃至社会的责任担当、道义传承。《孝经》亦云: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

传统的孝道与西方的自由,同样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,但价值观却是南辕北辙。孝的等级和服从观念,与自由平等完全相悖。孝的道德与责任要求,确实目标太高、压力太大。普通人很难承受这种重负、也不需要这种高度。

现代人批判传统、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权利,当然有其正当性。但全盘否定传统,却会走入到另一极端,迷失于新的误区。

儒学提倡家国情怀,士人们多向往修齐治平。现代读书人固然不必以儒生为楷模,但只顾着过日子,就将人生限定在了谋生本能的层级。当下高喊躺平的后浪们,且不说高远的信仰与理想,敢说还有多少责任心么?

儒家讲究修身养性,注重人格德行、教养品味、琴棋书画诗酒花。而今全身心膜拜权钱的众多国人,恐怕不会存在自我修养的概念,不能明白高贵优雅的情趣。不少文化名流都曾疾呼:现时巨大的文化断层,整体性道德坍塌、教养灭失……后果将是严重的长期的。

有人说欧美重规则轻道德,这是不懂西方传统中“凯撒的归凯撒,上帝的归上帝。”在上帝管的精神世界,人们接受信仰、道德方面的洗礼。在凯撒管的生活现实,比如政治、经济领域,就要多讲规则。显然,规则与道德同样重要、不可偏废。

毋庸置疑,一个不知敬畏、不讲道德的族群,无法进入现代文明社会。问题在于,一片只有凯撒、没有上帝的家园,人们的心灵又当归依何处?

原作:2012-4-12  修定:2021-9-28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